7月3日,在乌鲁木齐和平渠珠江路立交桥路段,市民在渠边散步纳凉。(摄影:米热扎提·木塔力甫)

  仲夏,沿着乌鲁木齐和平渠踱步,郁郁葱葱的乔灌木花卉与水流潺潺的渠面相互映衬,三三两两的市民漫步于渠畔纳凉、小憩。
  正是因为这条水流潺潺、穿城而过的和平渠,乌鲁木齐的夏天总有一份灵动和宜人。
  可谁能想到,这些水,曾是市民家中排放的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它也有了自己的新名字——再生水。
  各地实践表明,再生水循环利用,既能减少工业企业用水量,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又能降低污染排放量,有助于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
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提高城市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一环。截至去年,乌鲁木齐市再生水利用率已达到41%。两周来,记者蹲点调研,揭秘这座城市的再生水“循环链”。
  污水“再就业”
  6月20日,在乌鲁木齐市珠江路广源小区附近和平渠段,渠水清浅,一路奔腾,经过叠水台时激起一阵阵浪花。
  “一到夏天,我们就盼着和平渠放水。好像有一种仪式感,水来了心情也会变得舒畅。”家住附近的王金花说,这里植物多,水一来,风凉凉的,感觉空气都润润的。
  作为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渠,和平渠一渠流水连通南北,担负城市防洪、输水灌溉等重要功能,对调节城市气候和美化环境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年,经过前期试通水后,6月10日,和平渠正式通水。
  “和平渠通水后,可以灌溉沿线植被,增加城市水景观,在有效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矛盾的同时,为市民提供舒适的水环境。”乌鲁木齐市水务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副主任饶丘慧说。
  与以往不同,说到近两年和平渠再现水流潺潺,就不得不提到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
  “得益于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城北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再生水实现‘北水南调’,保障了和平渠景观用水。”饶丘慧说。
循环,让这座城市也有了亲水之景。
  可喜的是,作为实现乌鲁木齐市再生水资源“北水南调”的重要工程,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改变的不仅是和平渠。
饶丘慧说,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主要通过新建4级泵站提升,将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处理后的再生水送至十七户湿地公园的末端配水池,再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输送至城区主要水系,为和平渠提供景观用水的同时,满足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水磨沟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市区)及沿线公园等地绿化用水需求。

   6月30日,在乌鲁木齐水磨沟区龙城街,园林工人正在浇灌绿植,这里的绿化用水全部为再生水。(摄影:石磊)

  乌鲁木齐为水资源循环利用所付出的努力,终有结果。目前,仅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每年就可置换3200万立方米洁净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随着伴渠管线的建设使用,和平渠沿线公园及绿地区域等均可通过管线预留接水口,直接取水使用。
  “不用从和平渠渠道取水,通过管线就可以把再生水直接输送到公园、绿地等,用于绿化灌溉,水景观打造等,进一步缓解用水紧张问题。”饶丘慧说。
  增水“生力军”
  6月23日,绿化灌溉工人周志平驾驶着灌溉车,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北区工业园的绿化带里浇水作业。“北区工业园、城北主干道等地的绿化灌溉用水都是再生水。”周志平说。
  在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干净、整齐、坐落有序的白色厂房映入眼帘。
  “经过工艺处理后的再生水,水质优于国家一级A排放标准。”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计划生产部副经理苏伟伟说,这里处理的原水均来自上游河东威立雅水务有限公司,主要收纳天山区大部分区域,沙依巴克区西北路以东部分,高新区(新市区)天津路以东、鲤鱼山以东及部分水磨沟区的污水。
   建设初期,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设计日处理再生水能力仅为10万立方米。经过后期不断扩容、提标,目前,一、二、三、四期均已运营,设计日处理能力达40万立方米,成为乌鲁木齐市最大的再生水生产企业。
经这里处理后的再生水主要用于高新区(新市区)、米东区和水磨沟区等部分片区的绿化和工业冷却用水,以及乌鲁木齐市再生水扬水工程“北水南调”生态补给用水。
  生态蝶变发生在乌鲁木齐的很多角角落落。
  漫步在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秋实路、东庭街,“喝饱水”后的彩叶树、乔灌木郁郁葱葱……“这些街头、公园里的花草树木每天可以‘喝’掉2.4万立方米的再生水。”乌鲁木齐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高级工程师孙亮说,乌鲁木齐城北再生水有限公司处理后的再生水,输入河马泉新区再生水管线,就可用于树木、绿地的灌溉和公园水系用水。

 6月30日,在乌鲁木齐坤元再生水管理有限公司三号提升泵站,负责园林绿化的工作车辆正在接再生水。(摄影:石磊)

  把“污水”变为“活水”、推广再生水利用,高效运转的再生水厂是这条“循环链”上的关键环节。目前,乌鲁木齐市陆续建成七道湾污水处理厂、河西污水处理厂、虹桥污水处理厂、雅玛里克山污水处理厂等,再生水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和工业用水、水景观打造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雅玛里克山,通过污水资源化利用,已全部实现再生水绿化灌溉;部分工业企业也已实现废水“零排放”,全市工业循环用水水平不断提高。
  向技术要水、靠技术节水,加大节水科研创新,乌鲁木齐不断推动替代水的利用,减少自来水用水量,让废水减排,也让再生水逐步成为“城市的第二水源”。
  “按照计划,今年乌鲁木齐市还将进一步加大城市再生水利用,预计再生水利用率可实现45%。”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管理中心(市计划节约用水管理中心)主任刘奇说。
  城市“新希望”
  6月28日,记者沿着河马泉新区秋实路综合管廊入口拾级而下,来到了一个偌大的地下空间。这里共有三层,顶部装有远程自动控制的通风、照明、消防等设备,丝毫没有憋闷感。
  在综合管廊,不是所有管线都“住”在一起,比如天然气和高压电缆这种安全等级较高的管线,会有自己的“单间”——燃气舱和电力舱。而综合舱就像个“集体宿舍”,要宽敞一些,可以容纳热力、给水、再生水、通信等管线。
  记者看到,地面依次排列的“石墩”底座上方就是再生水管线,直径有50厘米。
  作为拓展新城区、转换发展动能重点区域,河马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综合统筹地下管廊、地面道路、地上绿化带、再生水循环利用等工程,切实把高质量发展贯穿到新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全过程。

6月30日,在乌鲁木齐市华昌街综合管廊综合舱,乌鲁木齐昆仑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供水水管进行日常检查。(摄影:石磊)

   乌鲁木齐昆仑环保集团有限公司现场工程师熊炜说,再生水管线入廊后,维修起来就方便多了,不需要在马路上“开膛破肚”,只需要从投料口把管道和线路放入管廊,施工人员到地下施工即可。
   据悉,综合管廊安装的各种智慧设备相当于“眼睛”和“耳朵”,可实时显示此处的氧气、湿度、温度、硫化氢、甲烷等环境质量参数以及红外线感温反馈情况。如果出现问题,控制中心的大屏幕会立刻弹出相应预警信息,并精确地标出哪个点位有“超标”“异常”等情况。
  目前,河马泉新区管网已经实现全覆盖,其中直埋输配水再生水管网16.68公里,接入综合管廊再生水管网8.97公里。
不仅如此,目前,河马泉新区也正在建设污水处理厂。
  孙亮说,厂房内是封闭的地下污水处理设施,全自动的工艺流程,在这里所有污水经过物理处理、生化处理和化学处理等环节后,由浑浊变成清澈,建成后污水厂处理规模每日达到5万立方米。届时,不仅使当地再生水需求得到满足,还能解决河马泉新区排水系统污水处理问题,进一步缓解工农业用水与绿化用水的供求矛盾,实现污水的稳定达标排放。
  扩大“循环链”
  在河马泉新区紫云台小区,一场雨过后处处透着洁净、清新。居民王云走在干爽的路面上散步,“空气清新,路面没有积水,就喜欢下雨过后这样的天气。”王云说。
  这是乌鲁木齐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
  作为首批国家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2021~2023年乌鲁木齐计划实施海绵城市重点建设项目75项,涵盖水系、道路、建筑小区、排水管网等多种项目类型,其中有11个再生水项目,包括污水处理厂、再生水管网等设施建设项目。
“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仍要以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再生水设施建设项目,进一步挖潜再生水供应能力,推进再生水用户管网建设,做到供水、用水途径顺畅。”孙亮说。
   目前,乌鲁木齐市完成了河马泉新区带状公园等海绵型公园绿地建设,建成区可渗透地面面积达到40%以上;推进再生水管网建设,将再生水广泛应用于河道补水、绿地浇洒等方面,全市年再生水利用总量提升至1.21亿立方米;推进雨雪水资源源头分散利用和道路积雪集中收集利用,雨雪资源利用量超过200万吨/年;完成喀什路东延、东大梁片区排水管网改造工程,金秋巷、阿勒泰路冒溢点治理等工程,缓解片区积水及雨污水冒溢问题。
   开源与节流是解决水资源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坚持“节水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取得了较好成效。一方面尊重自然地势地貌和天然沟渠,保护自然生态空间格局,一方面通过景观塑造、公共空间营造,绿化美化,建立起有效的水生态、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一体的水循环系统。
   特别是通过建设十七户湿地、大寨闸、和平渠绿化灌溉中水管线,解决十七户湿地公园、大寨闸公园、和平渠以及沿线水上乐园、南公园、河滩快速路、红山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等公共绿地以及市政道路绿化灌溉问题,通过再生水置换市政水,提高再生水利用率,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不久前,乌鲁木齐昆仑环保集团有限公司与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城市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污水及再生水产业发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展开全方位深入合作、交流。

  未来,随着城市对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再生水回用将有更多用武之地,这条“循环链”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