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0991-4165463
0991-4165461
0991-4165486
邮箱:
XEEPIA@163.COM
地址:
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极热、台风、暴雨、洪灾……全球升温15度的碳排放预算4年后将被耗尽?
中国环境报 / 2023-08-07 / :41
根据MSCI(明晟公司,美国指数编制公司)今年5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净零追踪报告,全球的上市公司如果以现有的方式持续排放,将在43个月内(也就是4年多的时间)耗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的碳排放预算,将在227个月(近19年)之内耗尽将全球升温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的碳排放预算。”近日,在南方周末主办的第二届ESG发展论坛上,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指出,气候挑战迫在眉睫,企业加速转型势在必行。
王晓书长期从事ESG相关工作,在她看来,当下企业除了面临绿色低碳转型压力之外,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和气候灾害,正在越来越多的影响企业的运营。
全球温升2摄氏度,消费品和制造业公司市值缩水10%以上
当下,我们正在经历一个极其炎热的夏天,同时,台风天气和暴雨频发,山火也成为很多国家近年来重点防范的灾害。事实上,过去二十年来,气候灾害的增加已导致120多万人死亡,总影响人数超过40亿。
根据MSCI的气候风险模型估算,极热、台风和沿海洪灾,是对在亚太地区运营的公司资产价值构成较大威胁的气候灾害。
而企业碳排放的增加,又成为造成气候风险的原因之一。“MSCI全球指数的成分股若以现有方式持续运营,预计将贡献2.7摄氏度的温升。” 王晓书介绍道。
从这个数据可以看出,MSCI全球指数成分股上市公司碳排放预计带来的升温,与《巴黎协定》提出的1.5摄氏度和2摄氏度的控温目标有相当的差距,这体现了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加快低碳转型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对全球上市公司来说,未来将面临更多的减排压力。
据MSCI估算,在全球升温2摄氏度的情景下,亚太地区能源和公用事业(电力)行业的上市公司将面临17%的预计市场价值损失,消费品和制造业公司面临的潜在市场价值缩水也将达到10%以上。
而在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有序转型情景下,金融、通讯业务和房地产行业可能不会受到很大的气候灾害冲击,但它们对全球变暖最为敏感,与全球升温1.5摄氏度的情景相比,这些行业在更为极端的全球升温5摄氏度的情景下,面临的预计市场价值损失将增加10倍。
“我们近期对极热天气对中国市场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受基础设施中断、冷却成本增加和生产力降低等因素影响,能源和电力行业受极端高温气候影响的损失较大。” 王晓书说,也许在达到某个升温的临界点后,我们会面临更多的气候灾难来袭,许多城市会变得不再宜居,而企业的运营也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损失。
与其被动应对,不如加快转型步伐为气候防灾做好准备
MSCI认为气候变化、以及全球经济的低碳转型将带来自工业化革命以来最大规模的全球经济结构重建。而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在有限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全球经济脱碳,需要重新配置资本和资源以建立净零经济模式,更需要新技术的突破和生产方式的创新。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晓书指出,企业与其被动应对,不如加快转型步伐,为气候防灾做好准备。
值得注意的是,在“双碳”“1+N”政策体系的指导下,目前,我国很多公司在新能源和新技术的研发与投入上非常积极。
据悉,我国明确提出,到2030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要达到12亿千瓦。据7月3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已达到13.22亿千瓦,历史性超过煤电,约占我国总装机的48.8%。而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风电、光伏发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达到1.1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
另外,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相关配套设备也发展迅速。目前,我国是太阳能电池板制造价值链中多个环节的主要枢纽。我国太阳能电池板供应链的协同实现了成本的大幅下降,在全球太阳能电池板的生产环节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风能领域,我国的装机容量也是全球增长最快的,在风电相关的供应链和设备制造方面拥有日益增多的专利。这些都为中国经济的转型和能源结构的转型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
中国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王晓书表示,就全球来看,大家做得还远远不够。她认为,全球和中国经济的低碳转型,所带来的可能并不仅仅是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这样简单的某一个行业的转型替代,它带来的可能是大家的生活方式、工业生产方式的全方位变化。这需要新能源、节能减排、低碳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等各个领域的产品创新和科技突破,同时,也需要庞大的资金以支持新技术与新产品的研发。“企业如果能够尽早行动,将气候变化融入企业战略,重视低碳技术领域持续研发投入、鼓励创新,这将为企业打造未来低碳世界中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