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风采
Case Project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0991-4165463
0991-4165461
0991-4165486
邮箱:
XEEPIA@163.COM
地址:
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2024年示范工程 | 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生产废水处理工程
新疆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 2025-04-28 / :24
为提升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快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的推广及应用,我会于2024年开展了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征集活动。入选名单已在《关于对2024年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和示范工程评审结果的公告》中发布。为便于各界查阅使用,我会编制了入选实用技术和示范工程的简介,陆续在协会官微和官网公布。项目简介内容均由入选项目的申报单位提供。
2025年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实用技术装备及优秀示范工程评选工作也即将开始,期待更多的企业积极参与申报。
工程简介
工程名称: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生产废水处理工程
申报单位:中交新疆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技术领域:污水处理及利用
业主单位:中交新疆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建设和运行模式:采购、施工、安装、运行
投运时间:2021 年 4 月
验收情况:2022 年 3 月 30 日完成环保验收
工程规模:本工程是乌鲁木齐至尉犁高速公路天山胜利隧道施工项目其中之一的污水处理项目,生产废水处理厂采用设计处理能力 5000m³/D,实际 5000m³/D,确保施工期施工废水处理后循环利用,不外排。
|
图:生产废水处理厂
工艺流程:生产废水处理厂应用“高寒高海拔特长隧道工程潜在多污染废水处理回用系统”,采用“沉砂调节—混凝沉淀—砂滤—超滤—反渗透”的工艺,处理施工生产中产生的施工废水和生活污水。
图:工艺流程图
运行效果:
1.针对污水治理,通过采用先进的处理流程显著提升了废水处理效果,具体成效如下:
入口污水中主要污染物浓度:总悬浮固体(TSS)为500-1000mg/L,化学需氧量(COD)为 60mg/L,氟化物 2.0-3.0mg/L,石油类 10mg/L。
经过预处理、絮凝处理及深度处理后,出口水质显著改善:TSS 降至 10mg/L,去除率为 95%以上;COD 降至 15mg/L,去除率为 75%;氟化物降至 0.3mg/L,去除率为 85%以上;石油类降至 0.05 mg/L,去除率为 99.5%。
2.对于固体废物处理处置,该技术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详细表现如下:
减量化率:通过筛选、压缩和物料分离等处理手段,固体废物总量减少了60%;
无害化率:采用化学稳定化和物理固化措施,对有害废物如有害物质含量较高的污泥进行了安全转化,达到98%的无害化效果,确保了废物的安全处置。
二次污染控制:
高寒高海拔特长隧道工程潜在多污染废水处理回用系统针对二次污染物的控制采取了以下措施:
1.污(废)水处理:
产生情况: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二次废水和污泥,包含有机物、悬浮物及少量重金属等。
治理措施:采用生物处理技术降低有机负荷,以及深度物理过滤确保悬浮物和重金属的去除。
治理效果:实现了污水的澄清和净化,污泥产量显著减少,且符合环保要求进行安全处置或资源化利用。
2.污泥处理:
产生情况: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可能含有有害微生物和重金属。
治理措施:通过脱水和稳定化处理,将污泥转化为无害物质或可利用资源。
治理效果:污泥体积减少,并达到无害化标准,可直接与渣土一起进入弃渣场。
主要工艺参数:进水量表面负荷在高峰流小于 20m3/m2h;加药量药剂配置一般浓度PAC10%-20%,PAM0.1%~0.3%。投加量每吨水中分别投加PAC约1kg-3kg,PAM0.01-0.03kg。斜管沉淀池管径为25~35毫米;斜管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大于1.0米;底部配水区高度大于1.5米。絮凝反应区污泥质量浓度为120~180mg/L;凝聚搅拌强度为80~120r/min,絮凝搅拌强度为15~20r/min。沉淀池污泥位控制在1.0~1.8m范围。
达到的标准或性能要求:生产废水处理厂对隧道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进行处理,经专用管道收集后进入生产废水处理厂完成净化处理,处理后的水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的 II 类水质标准。处理达标后的水全部进行资源化再生利用,夏灌冬储,回用于现场施工、洒水降尘、隧道施工等,实现废水不外排。
运行情况:生产废水处理厂在实际运行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自生产废水处理厂投入使用以来,日常运维严格遵循操作规程,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有效预防了故障发生。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对生产废水处理厂进行了监督检查,确认其设计和运行符合相关环保法规要求。
图:废水处理厂内
在碳减排方面的措施及效果:通过有效措施降低了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碳排放减少的双重目标。
1.能源消耗降低: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优化工艺流程,减少了电力和燃料的消耗,直接降低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传统废水处理技术,节能率达到20%。
2.废物资源化利用:通过对固体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和转化,减少了填埋量,而且再生水可以循环使用,减少了对水资源的使用,从而实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
3.智能控制系统:集成智能传感器和数据分析的控制系统,实时监测和调整处理过程,以最经济的方式使用能源和化学药品,减少浪费。这一措施提高了整体系统的运行效率,相当于每年减少5%的碳排放。
综合以上措施,该技术在碳减排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实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通过这些成果,展现了工程建设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的创新思路和技术应用,为未来高寒高海拔地区的基础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低碳解决方案。
示范点:
技术创新点:
1.耐寒材料设备应用:使用创新的保温材料和结构设计,使得废水处理设备能够适应恶劣的气候条件,持续稳定地运行。
2.传统处理技术革新:采用国际领先的超滤与反渗透技术,实现了高寒高海拔特长隧道工程中废水的高效净化与资源化回用,提高资源利用率,符合低碳环保与资源节约的理念。
改进点:
1.设施抗腐蚀能力增强:强调耐腐蚀性能(隧道施工使用无碱速凝剂,施工废水呈酸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废水成分,延长设施寿命。
2.模块化设计:通过模块化设计允许更灵活的设备配置、药量投放和扩展能力(目前已实现氟化物处理的新功能),便于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处理容量,实现经济效益与环保的双赢。
示范效应点:
1.严格的处理标准:采用多级处理方式,结合物理、化学等技术优化处理流程,出水质量远低于相关环保标准,保护生态环境。
2.二次污染防控:全程控制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副产品和残留物,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3.运行经济性:在保证技术性能的同时注重经济性,减少投资和运营成本。
4.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处理后的再生水均用于二次循环利用(绿化、洒水降尘、仰拱块养生用水等),设备寿命长,项目施工结束后还可于其它项目使用。
5.系统稳定性强:经过严格测试和优化,保障了系统在恶劣条件下也能稳定可靠地运行。
6.智能化管理:采用了自动化控制与监测技术,实现了数据实时采集、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提高了操作精度和系统的响应速度。
图|处理厂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