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0991-4165463
0991-4165461
0991-4165486
邮箱:
XEEPIA@163.COM
地址:
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工地扬尘监管用上AI智能技术,科技赋能蓝天保卫战
中国环境报 / 2025-05-21 / :2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地扬尘污染已成为大气环境治理的顽疾。目前,国内重点城市正积极探索AI技术融合扬尘治理的创新模式。比如,上海市通过“一网统管”平台构建了覆盖全市的扬尘智能监管体系;广东省深圳市坪山区升级“远程喊停3.0”系统,整合AI视频算法、工况监测和无人机巡查,实现噪声、扬尘和超时施工的全要素监管。这些实践表明,AI技术不仅能突破传统监管的时空限制,还能通过数据驱动实现精准治污,为工地扬尘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但也要看到,目前工地扬尘AI智能监管仍存在一些问题。技术标准与法规体系尚未完善。当前AI设备法律法规滞后于技术发展,对AI识别结果的执法效力、企业责任认定等缺乏明确规定。算法精度、数据接口等技术标准缺乏统一规范,导致跨区域、跨平台数据共享困难。技术场景应用单一,覆盖不足。现有系统多聚焦基础场景(如裸土覆盖、喷淋联动),但对复杂场景(如非道路机械黑烟、渣土车密闭运输)的识别能力不足;部分偏远工地或小型项目因成本高、设备部署难,仍依赖人工巡查。而且,设备准入与管理机制不健全。市场准入门槛低,部分设备厂商以低价竞争牺牲性能,导致监测数据失真;设备运维缺乏长效保障,部分传感器因环境老化或人为损坏,导致“建而不用、用而不管”。工地扬尘涉及生态环境、住建、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等多部门,各部门协同推进工作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公众监督渠道单一,未能有效利用社会力量补充监管缺口。工地管理人员对AI系统的操作和维护知识匮乏,部分预警信息未能及时响应。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多措并举,进一步强化工地扬尘的AI智能监管,以科技赋能蓝天保卫战。
完善法规与标准体系。加快立法进程,明确AI监测数据的法律效力和不按照规定正常使用AI监测设备的后果,完善执法依据,严惩数据造假,明确设备供应商和施工单位的连带责任。统一技术标准,制定AI算法精度、设备参数、数据接口等国家标准,推动跨区域平台互联互通。完善相关技术规范,进一步修订工地扬尘监测设备的检定技术规范,强化低浓度区间的设备检定要求。
丰富技术场景。深化实时监测与智能预警,通过视频监控、传感器网络和物联网设备,实时采集工地扬尘浓度、PM2.5/PM10数据、温湿度等环境参数,并结合阈值算法自动触发喷淋降尘设备。结合无人机巡查、高空摄像头和地面传感器,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精准识别施工违规行为,通过“天地一体”技术网络的深度融合与场景拓展,构建多维度、全时域的工地扬尘立体化监管体系。优化技术组合,融合5G、物联网和边缘计算,开发低成本、易部署的轻量化设备,覆盖中小型工地。
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设备认证机制,要求厂商提供第三方检测报告,淘汰低性能产品。加强运维保障,推行“政府+企业+第三方”联合运维模式,定期校准传感器并更新算法模型。强化动态排查机制,强化对数据造假的处罚。推行“线上筛查+线下突检”模式,对PM10监测值长期稳定或突变异常的工地开展突击检查,对问题供应商责令整改,对涉嫌违法的行为依法处罚。
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生态环境、住建、综合行政执法、交通运输等部门的联合治理工作机制,强化工作对接与信息共享,明确部门分工,整合多部门数据,构建多种应用场景,形成监管合力,共同推进工地扬尘治理。构建公众参与平台,开通“随手拍”举报通道,鼓励市民通过APP上传扬尘问题,与AI系统形成互补。开展分层培训,针对监管部门、施工企业、设备厂商定制培训课程,重点提升AI系统操作、数据分析和应急响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