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0991-4165463
0991-4165461
0991-4165486
邮箱:
XEEPIA@163.COM
地址:
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从转变工作理念入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中国环境报 / 2025-08-25 / :2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早已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笔者在生态环境部门长期从事优化营商环境、发展环保产业、管理EOD项目等综合性业务,在此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生态环境领域很多与其他部门的交叉性、配合性业务工作,直接关乎新质生产力发展。应从重塑工作理念、转变治理方式与发展环保产业等方面入手,构建一个系统集成、机制健全的工作框架,使生态环保工作深度融入并有效驱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壮大。
重塑工作理念,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引领的转变
笔者梳理日常工作中配合其他牵头部门开展的工作发现,生态环境部门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关的工作类型很多,其中包括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等。这些由其他部门牵头、与发展经济有关的工作都把生态环境部门纳入其中,并提出相关要求。比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求生态环境部门优化环评审批流程服务项目建设,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要求生态环境部门通过清洁生产推动企业更新污染治理设备、通过淘汰国三排放标准以下机动车推动汽车以旧换新,绿色金融工作要求生态环境部门健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机制等。
生态环境部门在这些配合性工作上都会由内设机构负责,但站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高度,仍需进行系统谋划。要超越传统的“约束—应对”模式,转向“引导—赋能”的新范式,主动系统谋划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思路举措,构建主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长效机制,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为例,山东省烟台市生态环境局统筹全局各相关业务,制定了涵盖优化环评审批服务、提升执法效能、推进智慧监管、环境信息数据共享、生态环境政务公开、12345“政企通”企业诉求回应、生态环境宣传教育等业务领域的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将“优化营商环境”理念渗透到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每个角落,对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赋予新的意义、提出新的要求,实现优化营商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环环相扣。
单就优化环评审批服务工作来说,烟台市生态环境局对环评审批服务职能进行集成和整合,制定《“绿色护航”全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方案》,推行“一张蓝图、一张表单、一个专员、一体推进、一个机制、一网通办、一张清单”的“七个一”措施,采取将受理窗口前移到区市、推动全流程电子传输、开展“打捆”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开展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等举措,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链条监管和服务上,实现有效衔接、精准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效率最优的审批管理和服务体系,保障重点项目快速落地。通过主动谋划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现了环评审批工作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提质增效。
转变治理方式,打造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绿色引擎
生态环境治理是倒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新质生产力开辟发展空间的重要手段。生态环境部门应主动发挥生态环境标准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促进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让更高水平的环境标准成为创新催化剂,通过精准调控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将生态环境监管新要求转化为行业企业的发展机遇。
在顶层设计与战略协同方面,要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深度融入国家和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规划及产业政策,确保生态环境政策与产业、科技、财政、金融等政策同频共振,形成“一盘棋”。比如山东省以“四减四增”结构性改革为抓手,通过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开展“四减四增”行动(减少落后产能、减少煤炭消费、减少公路运输量、减少化肥使用量,增加新动能、增加清洁能源比重、增加铁路运输量、增加有机肥使用量)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提供了关键支撑。在牵头开展“四减四增”行动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通过结构优化将环境约束转化为技术跃迁和制度创新的催化剂,以淘汰落后产能激活创新动能,以压减污染排放增加生态容量,以“破旧立新”的系统重构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绿色基因,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重跃升。
在创新激励与市场驱动方面,要发挥绿色金融引导作用,强化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建设,让市场力量成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的主力军。近年来,烟台市生态环境局持续拓宽生态环境保护投融资渠道,以“金融活水”浇灌绿色发展沃土,引导更多金融资源精准支持美丽烟台建设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在实践中,烟台市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强化行政监管和社会监督,构建了企业自律、管理高效、监督严格的环境信息披露体系,不仅降低了市场信息不对称性,还增强了金融机构对环境风险的量化分析能力,为绿色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要素保障与空间优化方面,要实施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导向的要素资源配置政策,优先保障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的项目。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硬约束与空间引导作用,打通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据平台与产业招商系统,实现“项目选址—环境合规—政策匹配”一键研判,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空间布局、引导产业升级、激发创新活力,为绿色低碳、技术密集的产业提供制度保障和发展空间,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场。
在标准引领与精准监管方面,需不断完善生态环境标准,特别是能耗、污染物排放和资源效率标准,发挥其引领作用。比如,在工业企业层面深入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与技术改造,将生态环境标准嵌入设备更新政策,推动高耗能设备绿色替代,通过源头削减、过程控制、资源循环利用,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夯实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基础。围绕监管效能提升,探索完善“环境执法+帮扶”服务新路径,在项目建设运营阶段开展事中、事后执法帮扶,加大服务力度,推动项目建设提质提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提升环境监管的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做到“无事不扰、有求必应”。
发展环保产业,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极
环保产业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加快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对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打造绿色新增长极也具有重要作用。从环保产业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看,环保产业能够帮助排污企业有效削减污染物排放,甚至可以变废为宝获取附加产值;从环保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看,我国环保产业营收规模近年来保持在两万亿元以上,产业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根据年度生态环保产业统计调查结果,2023年烟台市环保产业营收1929.20亿元,已经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一方面,要推动环保产业自身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壮大环保产业本身就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引导和创新平台建设,推动环保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集群化发展,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集群。特别是应针对环保产业中的集中治理设施、环境基础设施领域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让这些直接关系污染治理与资源循环利用的环保产业成为技术创新的策源地,成为催生膜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高效催化剂、先进监测设备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的主战场。另一方面,要做好环保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专业化服务,比如充分发挥环保产业中环境咨询、碳资产管理等绿色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为全社会绿色转型提供专业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