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会
 联系方式:0991-4165463 | 0991-4165461 | 0991-4165486     微信公众号   个人中心
资讯中心

Information Center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电话:

0991-4165463

0991-4165461

0991-4165486

地址:

乌鲁木齐市南湖西路215号

新疆生态环保产业协会

首届环境技术进步奖发布

2020-01-13 / :38

 src=

  制图 刘伟龙

  中国环境报记者 徐卫星 记者近日从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获悉,“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等49个项目荣获2019年度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包括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40项。

  企业成为揽获这一新生科技奖项的最大赢家,49项获奖项目中有37项由企业牵头,企业成为获奖主体,呼应了国家关于“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要求。

  首个针对污染防治应用技术的奖项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大气领域技术亮眼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说,环境技术进步奖的设立是为充分发挥科技奖励对环保产业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环保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技术进步奖的授奖范围仅包括生态环境相关领域的技术、产品、工艺、装备、材料、仪器、系统等直接用于污染防治的应用技术成果,不包括环境学科基础研究、环境管理研究等软科学成果。

  据了解,首届“环境技术进步奖”征集提名项目180项,企业牵头项目占比达84%;项目完成单位322家,包括企业232家,大学38所,研究院所33家,事业单位17家,政府部门两个。

  同时,这一奖励受到产学研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提名单位包括1个生态环境部业务司、4个全国行业协会、23个省级环保产业协会、12个协会分支机构,提名人和评委包括13位院士、129位正高级职称专家,可谓群英荟萃、阵容强大,充分体现了环境技术进步奖“支撑生态环境治理、面向全国、面向产业”的鲜明特色。

  获奖项目包含了许多近期生态环境治理的热点。获得特等奖的清华大学教授李俊华介绍说,“工业烟气多污染物高效协同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是针对非电行业工艺多样、工况波动大、烟气成分复杂等问题,自2001年起通过产学研用密切合作,从理论、材料、工艺、装备、标准等方面开展了长期扎实的研究和示范,近几年赶上了大气污染治理需求的集中释放,正好有用武之地,目前整套技术已经应用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到美国及“一带一路”沿线等21个国家和地区。

  此外,获得一等奖的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烧结(球团)烟气多污染物干式协同净化技术及装置”项目、浙江菲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PM2.5高效控制及颗粒物超低排放关键技术与装备”、青岛华世洁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净化的分子筛吸附浓缩转轮及应用”等,都是在大气污染治理领域取得丰硕科研成果和骄人市场业绩的项目,为国家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科技含量高,市场业绩亮眼

  获奖项目涵盖范围广,研发投入高,市场占有率也较高

  2019年环境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除了大气领域外,涵盖了水体修复、农村污水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难降解工业废水处理、危险废物处理、污染场地修复、噪声振动控制、核电安全等领域,充分展示了我国在生态环境领域取得的技术研发成就。

  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提供的调研数据显示,获奖项目完成单位及完成人,共计获得相关发明专利542项、实用新型专利1212项,发表SCI论文440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745篇,项目科技含金量很高。

  更重要的是,获奖项目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过硬技术,企业通过科技创新,赢得了客户,占领了市场,获奖单位中包含21家上市企业。截至2019年来的近3年,获奖项目相关的研发投入高达29亿元/年;相关营业收入340亿元/年,利润33亿元/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高达8.5%,远高于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占比3%~5%的要求,实实在在践行了创新驱动发展的理念。

  获得一等奖的“用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净化的分子筛吸附浓缩转轮及应用”项目牵头人梁鹏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公司研发投入占营业额6%以上,坚持瞄准国际领先吸附材料,实现了VOCs吸附浓缩材料的进口替代。”

  获得二等奖的“工业大型臭氧发生器”项目,已经应用在1300多个污染治理项目上,虽然总产值并不高,但解决了设备大型化这一瓶颈问题,直接促成了各种氧化工艺路线在水处理、烟气治理、空气净化领域获得广泛应用。此外,获得二等奖的“阵列式消声器”产品,已经累计生产40万个,市场占有率30%,产品的性能要求和检测方法经过提炼,已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标准。

  此次获奖名单中,也不乏“黑科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牵头研发的“水面移动环境监测综合无人平台”获得二等奖,项目牵头人康晓风向记者介绍说:“大家都了解我国的无人机水平,其实我国的无人船技术水平也很高。比如这次的获奖项目就整合了无人船和环境监测技术,解决传统流域水质监测人员投入大、成本高、作业危险的难题,可以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中快速实现水体污染团定位,在河流、湖泊的排污口排查中准确确定排污口位置。”

  科技进步始终在路上

  获奖代表建议鼓励企业自主研发,规范行业发展,吸引更多资源

  很多获奖项目负责人深受鼓舞,但也同时表示,获奖不是终点,科技进步始终在路上。

  西南石油大学王兵教授团队凭借“油基泥浆全价值回收利用一体化技术”项目,获得了2019年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王兵为解决页岩气这一新兴行业的环境问题,提出中肯建议。他说:“在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开发中,产生的油基泥浆钻井废弃物构成复杂,但资源价值极高,应鼓励企业自主研发实现资源化利用,实现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国家、地方应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规范,推动企业实现废弃物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环境风险的最小化。”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股份有限公司 “典型化工类污染场地修复关键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一等奖;北京高能时代环境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污染场地原位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二等奖。北京建工修复副总经理李书鹏、高能时代总工吕正勇不约而同地指出,应推动土壤修复行业依靠科技进步,走精细化、标准化发展路线,应尽快制定行业产品、装备、工艺标准,规范行业发展,保证修复工程质量,用科技创新引领环保产业高质量发展。

  沈阳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刚牵头研发的“区域性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环境风险控制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获得了二等奖。陈刚在采访中提到,“当前新形势下生态环境领域涌现出大量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建议全面系统评估现有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的技术和性能,科学统筹处置与利用体系、政策引导体系及监管保障体系。”

  清华大学教授李金惠团队研发的“典型有色金属高效回收及污染控制技术”获得了环境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李金惠介绍说:“以工业尾矿废渣和城市代谢残余物为代表的难处置固体废物是整个资源化产业的痛点。这些典型废料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肆意堆存和不合理处置会严重影响环境,但这也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来源,对我国在国际金属资源战略竞争领域的意义重大。”

  他认为,从典型废物中高效回收有色金属资源大有可为,但必须兼顾到其中的环境危害属性,控制其生态污染途径,绝不能以环境为代价,丧失回收过程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希望可以有更多的人才、资金和资源能够负责任地进入到环保产业发展中来。”